中英文化“和合共生”的典范——“秦始皇与兵马俑”特展闪耀利物浦

中英文化“和合共生”的典范——“秦始皇与兵马俑”特展闪耀利物浦

发布时间:2018-02-11

       2月8日,由中英双方共同策划的“秦始皇与兵马俑”大型特展,在英国利物浦世界博物馆举行盛大开幕式,展览从9日开始对民众正式开放,为期8个多月,预计将吸引45万观众前来参观。这是兵马俑2007年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成功展出后,11年后重返英国,与英国民众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再次见面。此次展览是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访华后,中英双方举办的首场重大文化活动,也是2018年中英文化交流的重点活动。英国媒体给予高度关注,用“大片式的展览”“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来形容此展的轰动性和重要性。

       从利物浦市中心的莱姆街火车站下车,很难不被这座城市现在洋溢的“中国气氛”所感染。火车站前的莱姆街两侧,挂满了中国红灯笼,车站出口左前方的一座建筑上,张贴着兵马俑展览的巨幅宣传海报,而位于车站右前方的地标建筑圣乔治堂门前,悬挂着“中国梦”大型条幅。

       此次展览也拉开了利物浦2018年一系列中国文化活动的序幕,三场与中国有关的“文化大戏”将接连在利物浦上演,另外两场分别是即将到来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和将于本月16日正式开始的为期9个月的“中国梦”文化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相互联系、相映生辉,为这座历史上就与中国有着密切联系的英国文化名城抹上了更加厚重的中国色彩。


在利物浦世界博物馆展出的兵马俑真品。林卫光摄/光明图片


“欧洲文化之都”迎来“东方战士”

       “秦始皇与兵马俑”特展,由利物浦国家博物馆组织与陕西省文化交流中心合作举办。展期为2月9日至10月28日,展品共125件(组),其中120件为文物展品,5件为辅助展品,一级文物有24件(组),包括大型兵马俑10件。展品以秦代兵马俑为主,包括将军俑、铠甲俑、陶马俑、立射佣、跪射佣、文官佣等真品,同时还展出东周及汉代时期的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等。展品选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咸阳博物馆、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等13家文博单位。


展厅一角。林卫光摄/光明图片

       展览在利物浦世界博物馆举办,展厅面积约1200平方米。该博物馆成立于1851年,藏品约170万件,每年吸引游客约60万人次,为利物浦国家博物馆组织(包括9家博物馆)的一部分。世界博物馆馆长戴维·弗莱明博士同时任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总馆长。2008年,利物浦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为了祝贺利物浦当选10周年,利物浦国家博物馆组织计划在今年举办18项展览,其中,兵马俑展被列为重中之重。

       戴维·弗莱明表示,利物浦拥有欧洲最古老的华人社区,在这里举办展览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利物浦在中英交往历史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834年,第一艘来自中国的商船驶入了利物浦码头,这是最早登陆欧洲的一批中国人;19世纪60年代,利物浦的阿尔弗莱德·霍尔特公司大量雇佣中国船员,使这座城市有了欧洲最早的华人社区和中国城;而今天,利物浦大学是全欧洲中国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大学。在过去的近两个世纪里,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就一直是利物浦城市历史的一部分,而兵马俑展的举办,又将为利物浦的历史添上难忘的一笔。

“大片式展览”引来各地民众

       兵马俑11年后重返英国,引起英国媒体的高度关注。英国ITV电视台报道称,“兵马俑从中国来到利物浦进行大片式展示”,“观众将有机会与陪葬秦始皇的人物形象面对面”。报道介绍说,这些人物形象在地下埋藏两千年都无人知晓,直到1974年才被一些农民偶然中发现。报道称,兵马俑现在被视为“兼具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与众不同的文物”,它们走进利物浦世界博物馆,为英国民众提供了在中国之外见到这些人物形象的难得机遇。

一名观众在铜车马复制品前驻足。林卫光摄/光明图片

       《利物浦回声报》以《兵马俑向利物浦行进》为题进行报道,将此展称为利物浦的“城市重大事件”,称此次展览是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历史上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展览,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将买票前来参观。报道强调,超过半数的展品此前都没有在英国展出过。

       早在展览准备阶段,利物浦世界博物馆就已经在其网站上进行关于兵马俑的知识普及工作,列出了关于兵马俑的“十大真相”:它们的发现是一个意外,没有史书记载兵马俑的存在,规模非常庞大,没有任何两件塑像是完全一样的,它们是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一部分,塑像中不只有士兵形象,兵马俑是早期大规模制造的壮举,塑像最初是涂有色彩的,兵俑手持的是真正的兵器,秦始皇陵至今未被打开。世界博物馆的相关宣传和介绍引起网友的极大兴趣和热情。一名叫伊丽莎白的网友表示,仅仅看到兵马俑的图片并读到相关介绍,就已经让人对兵马俑的规模和神奇浮想联翩,“我迫不及待地要看到它们”。网友阿曼达表示,自己特意在网上预订了3月2日的门票,那天是自己丈夫的生日,要给他一个惊喜。


利物浦世界博物馆。林卫光摄/光明图片

       在展览开始前,记者走访了利物浦大学,受访师生纷纷表达对展览的热烈期待。在该校人文学院任教的陈青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学生中有历史系学生,也有学习中文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人早就听说了兵马俑展,都不希望错过这个难得的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电子学专业学生西恩表示,自己正在学习中文,期待尽快看到兵马俑,然而2月份的展览门票目前已经很难买到,他打算3月份前往参观。该校音乐学院表演系主任托尼表示,以前看兵马俑需要飞到遥远的中国,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一饱眼福,令人兴奋,更难得的是,展览持续这么长时间,给人一种“活在”兵马俑文化中的体验。托尼的女儿在曼彻斯特工作,将特意赶来利物浦参观,托尼的妹妹也将从英国北方赶来。音乐学院学生格蕾丝表示,自己肯定要去看展览,而且她的父母也将从剑桥赶来观展。

       兵马俑展自去年11月开始售票以来,目前门票预售已经超过12万张,创下该馆临展预售纪录。利物浦人口不足50万,如此出色的售票纪录足以显示此次展览的轰动效应。

“让首相很上心”的展览

       在展览开幕当天,梅首相特意发来致辞,祝贺展览开幕。梅表示,很高兴欢迎“令人难以置信”的中国兵马俑来到利物浦,这次展览展出了“人类考古历史上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这是“两国和两国人民持久友谊的美好象征”。梅表示,在日前访华期间就加强中英文化交流与习近平主席交换了看法,这是中英“黄金时代”的核心元素。

       梅本月初在访华期间,特意向习主席介绍了此次展览的有关情况。她还将利物浦一些小学生写的一些书信送给了李克强总理,学生们在信中表达自己对兵马俑展的想象和期待。21日,这些小学生将参观兵马俑展,之后还会被邀请去首相府和梅见面。展览期间,利物浦世界博物馆将为当地中小学送出2万张门票,让孩子们有机会体验中国文化。

       这次展览是梅首相访华后,中英两国举办的首场重大文化活动。而随后启幕的中国梦系列活动将旨在展示中英两国之间、利物浦与上海两个城市之间的友好关系,并向利物浦民众推介中国现代艺术、文化、音乐。活动将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推介生活在利物浦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第二阶段展示来自利物浦姊妹城市上海的艺术家作品,第三阶段以音乐为主,邀请众多中国音乐家前来这座“甲壳虫乐队”的故乡城市进行演出。

       习近平主席日前在会见梅首相时指出,要发扬两国文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传统理念,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交往和友谊,夯实两国关系民意基础,为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不同文明国家“和合共生”树立典范。梅首相访华期间还对媒体公布了中英文化合作的一揽子计划,力求进一步提升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兵马俑展是计划提及的首个也是最为重要的文化合作项目,也将成为中英“黄金时代”的又一重要注脚。

打造“浸入式体验”观展环境

       据世界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布展期间,由设计师、建筑人员、博物馆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为展览进行了精心准备,在这个1200平方米的展厅内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穿越式”的观展路线,清晰讲述数千年前的中国历史。布展团队采用了中国典型的历史文化元素来装饰展厅,例如使用设计成灯笼形状的门廊、以中国红为底色的展柜和秦朝小篆文字等等。

       世界博物馆在宣传此次展览时称,这一“不可错过”的展览,展出“世界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的物品”,从战国时期的冲突和纷争,到秦汉时代的成就和遗产,跨越中国近千年的历史阶段。展品不仅将让人们了解秦始皇如何追求长生不老以及他为死后所做的准备,也会让观众理解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样子。

为了迎接兵马俑的到来,世界博物馆设立了特别小组,负责文物的运输和保护等工作。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展览部主任菲尔波特表示,工作人员着力在展览大厅打造出戏剧化的氛围。她说,工作人员为此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准备,相关工作在过去8~12个月内速度加快。“这是世界博物馆举行的最为激动人心的展览之一”,“这对利物浦来说是一个棒极了、一生只有一次的机遇,我们希望能吸引到来自英国各个角落以及欧洲大陆的游客。”

       展览现场的两块大显示屏播放的视频也非常引人入胜,生动、形象地向观展者讲述中国历史。视频制作人员专门制作了一段动画介绍战国时代的中国,这段动画突出了战马的形象,展示了战争的场面。最难得的是,展厅内还包含了一段秦始皇陵的立体模拟场景。这一场景的制作者介绍,中国政府出于保护目的,至今没有打开秦始皇陵,此次展出方特意根据从史料有限记载中所提炼出的信息,制作了秦始皇陵的模拟场景,让观展者对这段历史有更直观的认识。

打开了解“一带一路”那扇窗

       在昨天有英国皇室代表、双方政府代表共同出席的开幕式上,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致辞说,秦兵马俑是中国的国宝,被誉 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时隔11年后再次来到英国,成为今年中英人文交流又一件盛事。他认为,此次展览有三大意义:架起了一座中英了解与友谊之桥、讲述了一堂生动的中国历史课、打开了一扇了解“一带一路”的窗户。刘晓明表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间断传承5000年文明的国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统一大业,使中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从那以后,对统一与稳定的追求、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就深深烙入中华民族的基因,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代代相传。希望英国民众在徜徉中国历史、领略中国古代文明魅力的同时,也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底蕴的了解。

       刘晓明说,兵马俑埋藏之地古称长安,今为西安,是历史上“丝绸之路”东部起点。“抚今追昔,我们不仅感受到‘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兴盛,更体会到‘新丝绸之路’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一带一路”倡议开创的“新丝绸之路”,为欧亚大陆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给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中英作为“一带一路”的东西两端,应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为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打造更多“黄金果实”。

       据介绍,以兵马俑为代表的陕西文物海外展览,近年来在众多国家举行,积累了丰富的文物海外展出经验,作为“外交使者”和“国家名片”,为世界了解中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英国人的“兵马俑情结”

       据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介绍,此前中国兵马俑共计在英国展出过4次,分别是1985年在爱丁堡和1987年、1999年、2007年在伦敦。其中,2007年大英博物馆兵马俑展吸引观众85万,是大英博物馆自1972年举办的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展览后最为成功的展览,共有170万观众参观了图坦卡蒙展览。兵马俑首访伦敦时,大英博物馆的门槛几乎被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踏破,甚至有人不到早上五点半就在门口守候,以求一睹兵马俑真容。当年,展览还没开始,大英博物馆就预售出了40万张票,是以往最高纪录的几十倍之多。

       除了以上的兵马俑展之外,英国还在2013年的伯明翰灯光节上,展出了“灯笼兵马俑”,2014年春节期间,爱丁堡大学再次展出这些艺术作品。尽管不是货真价实的兵马俑,但是前来参观的观众仍是络绎不绝,从中可见英国人对兵马俑的兴趣和热爱。在伦敦西南方大约200公里的伯恩茅茨市,还有一家兵马俑博物馆。这家博物馆称,自己是中国以外唯一的一家专门的兵马俑博物馆。当然,这家博物馆的展品都是复制品,由西安的博物馆技术人员制作。

       就在展览开幕前不久,英国作家爱德华·伯曼撰写的《兵马俑——秦代历史、秘密与最新考古发现》在英国出   版。该书是英语世界最重要的一部介绍秦代历史的著作,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支持和帮助下,伯曼用了近三年的时间,遍访秦代文物古迹,采访了几十位秦史学者和考古专家,写下了大量的采访笔记。

       在谈到英国民众的“兵马俑情结”时,利物浦大学历史系中国研究讲师雷昂·罗卡向记者表示,当英国民众想到中国历史和文化时,兵马俑、长城和故宫同为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中国象征物,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兵马俑来到英国,是“必须要看的”。兵马俑的尺寸、规模、做工和围绕兵马俑及秦始皇陵的神秘感也让英国民众充满兴趣。不过,罗卡又指出,在英国学校历史教育中,中国历史所占比重过小。从这个角度讲,此次兵马俑展意义重大。“如果展览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关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或者激发更多学生学习汉语以及参观中国的兴趣,那么,世界博物馆就算做了一件伟大的工作。”(光明日报驻伦敦记者 林卫光)(来源:光明日报)